【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WALL OF MONEY FLOODING WORLD MARKETS

全球錢潮氾濫成災

WALL OF MONEY FLOODING WORLD MARKETS 全球錢潮氾濫成災

全球央行合力放水,音樂沒停、舞照跳!?

Text_李紹廷/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

在經濟趨緩與美中貿易紛爭下,2019 年全球央行轉向;美國 2019 年 3 度降息,12 月中又暗示明年不升息;歐洲央行也將銀行超額準備金利率下調 0.1% 至負 0.5%,11 月起更重啟量化寬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統計,佔全球約 7 成 GDP 的經濟體 2019 年皆進一步採寬鬆貨幣政策。
全球央行持續放水,導致金融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揚;全球最大避險基金 Bridgewater 創辦人 Ray Dalio 近期更表示:「世界已然瘋狂,系統已經崩潰 The World Has Gone Mad and the System Is Broken ! 」

股市估值與槓桿收購持續泡沫化

由於央行試圖大幅購買金融資產以推高經濟與物價,但其所強加的資金並未進入實體經濟,原因是獲得資金的投資者選擇將其投資在金融市場而非消費,進而使金融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但未來預期收益下滑。
在全球市值約 80 兆美元的股市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bert Shiller 提出的周期調整本益比 ( Cyclically Adjusted PE Ratio, CAPE ),依照企業過去 10 年平均盈餘,再經過通貨膨脹與季節性調整後,目前本益比已達 30 倍,與 1929 年大蕭條前水準相當;在可統計的過去 150 年中,僅次於 1999 年網路泡沫的 44 倍。
企業買回庫藏股金額也頻創新高,美國 2007 年當時執行股票回購金額約六千億美元,2019 年已逼近一兆美元;且金額過半仰賴借貸支應。IMF 也統計,歐美企業持續靠發行高收益債 ( High-Yield Bonds ) 或杠桿貸款 ( Leveraged Loans )。
用來支付庫藏股或股利所發行的高收益債或槓桿貸款金額,2017 年與 2019 年分別高達一千億美元與八百億美元,已超過 2008 年金融海嘯前水準。美國私募基金杠桿貸款收購金額也持續創新高,在近兩年併購案金額約 2,500 億美元中,借款 / 自有資金比率超過 6 倍案例佔購金額約 6 成,在 2011 至 2013 年僅 30%。數據顯示,股市不僅估值偏高,企業以借款支應財務需求的熱度也持續上升,皆已超越 2008 年金融海嘯前水準。

企業債務成長過快,品質卻不斷下降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 ( IIF ) 統計,全球債務 ( Debt ) 達 250 兆美元,其成長速度超過經濟成長;2019 年上半年已達全球 GDP 的 320%,高於 2007 年 280%。若排除去槓桿化的金融業,全球債務占 GDP 從 2007 年 195% 成長至如今 240%;其中成長最快速的屬政府與非金融公司債。全球政府債務從 2007 年占 GDP 約 60%,上升至如今 GDP 的 85%;非金融業公司債占 GDP 比重則從 75% 也增加至 90%。IIF 也點名中國,其總債務從 2007 年 GDP 的 180% 成長至目前約306%。值得一提的是,2014 年以前全球仍未有負利率債券,但目前全球債券 ( Bond ) 市場近四分之一為負利率,一度高達 17 兆美元;其中 50% 以歐元計價、40% 屬日幣。全球央行不斷放水,政府債台高築,低利率也導致企業債務成長速度快於產出。
隨企業債務上升,發債品質也持續下降。通常企業以稅息折舊與攤銷前利潤 ( EBITDA ) 做為營業現金流指標。IMF 統計,2019 年美國企業債務對 EBITDA 達 5.7 倍,高於金融海嘯前的 5.0 倍。此外,現金流償付利息能力則下滑;美國企業 EBITDA 對利息支出降至 3 倍,低於 2010 至 2017 年的 4 倍,與 2007 年水準相當。值得一提的是,2007 年聯邦基準利率約 5%,為如今 1.55% 的 3 倍有餘;未來若利率上漲,部分企業將輕易遭受嚴峻打擊。
從信用評級來看,目前美國接近一半的非金融業公司債屬垃圾級,部分國家如英國、義大利、西班牙、中國也有類似現象。其中中國的垃圾級公司債占公司債比重,從 2009 年約 35% 上升至目前 50%。若觀察風險債務 ( Debt at Risk ),盈餘無法支應利息的債務比例也偏高;美英兩國有超過三分之一公司債的利息保障倍數 ( 息稅前利潤 / 利息支出 ) 低於 1 倍,中國、法國、西班牙等也有超過兩成的比率。IMF 預估,若全球經濟出現震盪,GDP 衰退幅度僅需金融海嘯的一半,主要國家約 4 成非金融業公司債將面臨違約,違約金額高達 19 兆美元。

複雜金融產品浮出檯面

企業持續舉債,複雜的金融商品也逐漸浮出檯面。國際清算銀行 ( BIS ) 統計,目前以銀行「槓桿貸款」為證券化主體的「擔保貸款憑證 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或 CLOs 」,規模已超越在 2008 金融海嘯中扮演重要推手的「擔保債務憑證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或 CDOs 」。當時 CDOs 的標的資產主要為「次級房貸 Subprime Mortgage 」,次級房貸規模約 1.2 ~ 2.4 兆美元,證券化的 CDOs 規模約 6,400 億。相較之下,不論 CLOs 的標的資產或證券化規模,如今已接近甚至超越當年 CDOs;目前 CLOs 標的資產「槓桿貸款」規模約 1.4 ~ 2.0 兆美元,其中 7,500 億已證券化。2019 年上半年,超過一半以美元與歐元計價的槓桿貸款,皆被打包成證券化的 CLOs 再轉售給其他投資人。數據顯示複雜的金融產品逐漸浮出檯面,且規模已超越引發金融海嘯的次貸相關產品。
雖然目前 CLOs 尚未普遍被使用作為附買回交易的擔保品,代表監管機構仍未放鬆 CLOs 的槓桿使用,但其標的資產「槓桿貸款」的資產品質有出現下滑現象。例如 2012 年僅 20% 的槓桿貸款屬低門檻貸款 ( Covenant Lite ),目前大幅上升至 8 成,顯示銀行對此類高風險放款標準日益寬鬆,不斷簡化合約與限制條款。由於全球低利率,長期投資人也開始參與 CLOs 市場以追逐收益。若將 CLOs 依信用質量分成不同等級,信用風險較高的夾層( Mezzanine ) 與次順位 ( Junior/Subordinated ) 投資人多為避險基金、保險公司、結構性信貸基金 ( Structured Credit Funds ),也不乏退休基金與共同基金等較保守的機構投資人。銀行則為投資等級 CLOs 的主要持有者;但 BIS 也警告,由於近年 Synthetic Prime Brokerage 業務盛行,投資銀行透過衍生性商品契約提供槓桿予客戶,若避險基金等機構因 CLOs 產生虧損而破產,銀行也將面臨外溢風險 ( Spillover Risks )。

退休金負債增加、保險業面臨利差損

由於全球利率持續走低,負利率債券充斥,固定收益基金為追求收益,拉長債券到期日以提高報酬,例如高收益債基金將存續期間從 2014 年 7.5 年增加至如今 9.5 年。各國退休基金也因利率降低飽受負債上揚之苦,例如英、美、荷 3 國退休金負債市值從 2013 年以來上升近 4 成,退休基金也只好提高所承擔風險,進而拉高另類投資 ( Alternative Investment ) 比重,包括私募基金、基礎建設、結構性商品等等。IMF 統計,大型退休基金持有另類投資比重從 2007 年 5% 上升至目前約 20%。
保險公司也面臨利差損與資產負債存續期間錯配問題,IMF 特別點名德國、台灣、日本與南韓等壽險業,平均利差損達 3%、存續期間錯配約 5 年。為了追求較高收益,台灣保險業目前總投資金額 29 兆台幣,其中 67% 或 17.5 兆屬海外投資。當利率或匯率出現較大波動,保險業單季淨值往往輕易蒸發超過兩成。IMF 更指出,台灣保險業持有約 4,000 億美元公司債,其中主要集中在非美國籍金融與公司債;例如全球非美國籍銀行所發行的美元計價金融債,其中高達 18% 由台灣保險業持有。
資本主義過去為透過涓滴效應 ( Trickle-down ),將財富從上而下傳遞至普羅大眾,以提高一般民眾的收入與信用。然而由於釋放的資金未進入實體經濟,反而不斷往金融市場前進,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從葛林斯潘賣權 ( Greenspan Put ) 到鮑威爾賣權 (Powell Put),全球央行近 30 年在市場低迷時介入,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與金融市場──投資者等於變相擁有一個高履約價的認售權可降低虧損。金融市場目前風險高漲,若某一角坍塌將引發不可測的漣漪效應;以目前各國利率與政府負債水平,顯然已沒有常規解方;屆時若經濟衰退,全球央行能施展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更為有限,實體經濟需花更長時間恢復元氣。且未來若通貨膨脹上揚,部分企業與政府財務的脆弱性將一覽無遺;知名債券投資人 Jerey Gundlach 也警告,若美國債務成本從 1.5% 上升至 3.0%,GDP 將下滑 2% 至 2.5%;多數貪圖「固定收益 ( Fixed Income ) 」從印刷機印刷出來的金融產品將面臨失落的年代!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