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一詞最早為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 於 1996 年受訪時使用,針對當時高估的金融市場提出警告,隨後即出現亞洲金融危機與網路泡沫。為了提振景氣與市場信心,葛林斯潘於 2000 年初一路降息,從當時約 6.5% 降至 2004 年初 1.0%。 為了防止市場信心崩盤所採取的降息,又稱為葛林斯潘賣出期權/認售權證(Greenspan Put);源於投資人相信出事後聯準會將扮演救火隊的心理。雖然當時一度創造了經濟榮景,美國也安然度過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與九一一事件等難關,卻也助長了華爾街對於高風險的追逐,預埋了金融風暴的種子。此外,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貸款與過度消費;同時聯準會監管不彰,降低了抵押貸款標準,信用不佳的貸款人可以極低的成本取得房屋貸款,最終造成了股市與房地產之非理性繁榮,此泡沫於 2008 年破滅進而導致金融海嘯。
歷史總是一再循環,全球央行為了挽救金融海嘯後脆弱的經濟,於 2008 年以來不斷注資。根據花旗集團統計,全球主要央行持有資產規模去年仍增加約 US$3tn,上升至 US$21tn,占比達全球 GDP 總量 44%,遠超過 2008 年金融海嘯以前約 US$5tn 與 17%。央行不斷注資的結果,使美國股市走了 9 年多頭,債市多頭更是延續超過 35 年,2008 年以來反而呈現股債市齊漲的格局。葛林斯潘於 2018 年 2 月又再度開口警告「非理性繁榮再現」,認為目前的股市與債市都出現泡沫。令人憂心的是,美國聯準會資產規模自 2014 年以來維持 約 US$4.5tn,終於在 2017 年小幅減少至 US$4.4tn,一些大型央行正開始逐步減少或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金融市場非理性繁榮下埋伏的風險將日益升高。
目前股市估值已高於 2007 年
長期來看,根據全美最大的經濟分析機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指出,目前美國經濟擴張已長達 9 年。此波景氣若持續至 2019 年 7 月,將成為近 170 年有紀錄以來最長的景氣擴張。由於經濟成長,股市也持續創新高;從最具代表性之標準普爾 500 股價指數(S&P 500 Index)估值來看,目前不論是落後本益比、股價淨值比與股價營收比皆高於 2007 年之高點,分別達 23 倍(2007 年為 17 倍)、3.4 倍(2.8 倍)與2.3 倍 (1.5 倍)。隨全球央行陸續開啟「逆 QE」,金融市場波動將加劇。由於全球央行縮表為史無前例;部分市場專家認為美國明後年或許因聯準會升息太快而經濟開始衰退。
高收益債面臨更大風險
台灣近年很紅的境外高收益債,也為 2008 年後全球量化寬鬆之推手。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2007 年底台灣投資人持有境外基金規模約 NT$1.0tn, 其中高收益債約 NT$130bn,占比 13%;如今境外基金規模成長 3 倍至 NT$3.5tn,但高收益債占比卻高達 27%達 NT$940bn (2014 年最高峰達 NT$1.2tn)。高收益債走勢與股票類似,經濟良好強化企業獲利能力,其發行之高收益債違約率降低,進而使債券價格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2008 年後資金浮濫,企業以債養債。如今企業債務比率遠高於 2007 年,但衡量償債能力之利息覆蓋倍數(Interest Coverage Ratio)卻不斷走低。BCA Research 數據顯示目前僅約 4 倍,遠低於 2000 年以來之 5 至 8 倍;BCA 更指出若未來美國公司債殖利率因升息而上升 100 個基點,利息覆蓋倍數將降至 2.5 倍。未來若又遭遇經濟衰退,將大幅傷害高收益債企業償債能力。終投資人可能面臨「賺了利息卻賠了部分本金」之窘境。
看似安全的債券最危險
經驗豐富的投資人一定記得 1970 至 1980 年,美國 3 月期公債殖利率一度高達 14%,投資人當時僅需 6 年就可翻一倍;目前約 1.7%則需近半世紀。然而,公債未來將面臨許多結構性利空,包括人口老化與全球化退潮等;二因素都將造成通膨高漲。根據聯合國統計,人平均一生的所得呈現倒 U 字型,30 至 60 歲為收入高峰期;消費則隨年齡遞增,晚年醫療費用成指數式上漲。 根據 BCA 統計,2010 年起全球工作者對消費者比率已自高點反轉,顯示隨嬰 兒潮世代逐漸退休,全球生產成長率下滑,未來消費成長將超越產出,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長期通膨力量。
另外,過去數 10 年,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反通膨力量; 近年因貧富差距擴大,造成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興起。英國脫歐、川普高喊「美國優先」當選,顯示全球化的蜜月期已結束;近期川普政府也宣布將開徵鋼鋁進口關稅。人口老化與全球化退潮將使通膨長期上升,債券殖利率不 斷走高;債市長年的多頭格局或許翻轉,接近 20 年的股債價格負相關可能被打破。 歷史總是不斷循環:近 10 年央行不斷注資提振經濟,量化寬鬆政策正如當時的葛林斯潘賣出期權/認售權證一樣,持續降低金融市場對於風險的體認;資金浮濫的結果導致政府與企業以債養債,股市與債市更分別走了近 10 年與 36 年多頭;接近 10 年的全球量化寬鬆與樂觀心態再度創造非理性繁榮。隨著 QE 逐漸退場,財政或財務脆弱的國家、產業、公司將首當其衝;債市又具有長期結構性因素,看似最安全反而最危險。仰賴量化寬鬆的全球經濟,未來若一旦衰退,債台高築的政府、企業與個人將面臨不可避免的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