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Future Bamboo Cities

竹 建築未來進行式

Future Bamboo Cities 竹 建築未來進行式

竹子生長速度快、可迅速回收,低耗水率,其吸碳固碳的效率,比起鋼筋打造的綠建築要高出 3 倍,抗張強度則是 6 倍,帶有奇思妙想的建築師們,以獨特作品回應人們對未來城市的想像。

Text/Melody Kao, Stephie Chiu Photo/HWCD, Studio Mumbai 2022.12.04

竹,清雅樸質,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急劇發展的年代,總會與貧窮畫上等號,鋼與水泥以飛躍性的變化,取代幾千年以來土、木、磚、瓦、灰、砂、石等天然材料的地位,快速建起大都市的奢華零件,也吞噬了許多大自然的生存空間。近年,採用傳統工藝與當地建築技術而創作的永續建築,由1960年代興起的自然建築運動延續至今,這群建築師探索環境與建築的關連性,更充盈著居住者的夢想,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以天地元素所打造出的公共建築重新寫下都市的記憶,質材有價,變革無價,奢華的意義開始被重繹。
澳洲內奧米.米爾格羅姆基金會( Naomi Milgrom Foundation )邀請印度孟買工作室( Studio Mumbai )負責人 Bijoy Jain 來為 2016 MPavilion 展覽設計全澳洲最大的竹構造作品,以竹子、土壤、印度與澳洲當地的石材與繩索打造手工建築( Handmade Architecture )。這座建築約 12 米高,屋頂模擬澳洲當地的傳統土屋景觀,使用的是傳統的印度技術,結構靈感則來自印度的儀典用品「 Tazia 」,人們在穆哈蘭月期間參與遊行時會將紀念碑模型的「 Tazia 」扛在肩頭,以悼念犧牲的先知穆罕默德之子,採用天然材料製作,當遊行結束後被拋入河中時會隨之裂解。
「建築不是一個單一個人的行為。它根據大小與規模,需要求不同人的集體參與,就如同務農需要集體完成。」 Bijoy Jain 在澳洲的 MPavilion 竹結構作品,就像是現代版且巨大化的「 Tazia 」,在過去數月中,他雇傭技藝嫻熟的工匠進行實踐創作,匠人與訓練有素的設計師們搭配合作,可立即通過一系列的材料加工將創意概念轉化為實物模型和真品。這座建築是與陸地相連的文化空間,就如「 Tazia 」作為一只虛構的建築,卻能將概念傳往星星的國度,通過這個物件,我們可在其中冥想未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共舞法則。
竹,作為自然建築家們優雅靜修的媒介,人們歷經過一個反省的年代,思索現代物質文明帶給社會與每一個體的影響,懂得重新檢視「居所」的意義。自然建築者破除建材帶給建築的框架,讓窒息的土地重新呼吸,並同時關注建築以外的生活設備,例如收集屋頂的雨水為水源、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設備應用、廚餘與落葉堆肥並結合雜排水設計,讓個人作息融入自然循環之中,簡單生活,體現價值。

澳洲 MPavilion 的竹結構作品模型。模型中計畫以竹子、土壤、印度與澳洲當地的石材與繩索打造手工建築。
澳洲 MPavilion 的竹結構作品模型。模型中計畫以竹子、土壤、印度與澳洲當地的石材與繩索打造手工建築。

揚州郊外,在竹院泡一盞茶

竹,從來都不是什麼珍稀昂貴的材料。文人喜歡它的柔韌、清雅、高風亮節,總說「謙謙君子應如竹」,是一種精神上的相伴與期許。於是,講究靜心養神的中國茶文化裡,總有竹林品茗的情境。在山間竹林裡,用林間溪水泡茶,茶香與竹意相伴,領會味覺與精神共鳴的回味甘甜,甚至更進一步,用竹材搭建茶屋、製作茶具。竹與茶的密不可分,讓中國很早就發現了竹子作為建材的潛力,然而卻是到了 21 世紀的綠建築發展,建築師們從實際應用的角度重新審視竹材,才讓竹建築有了更多元的面貌。

以竹,體現建築的精神性

竹子堅韌,比許多木材還經久耐用。竹節更強化了其厚實度,某些品種的竹子其抗拉伸度甚至超越鋼材。最重要的是竹造建築的碳排放量僅有鋼構造建築的2%,而且獨特的中空結構讓它輕盈、有彈性,且能循環使用。
對歐洲建築師來說,竹材是建材的新發現,他們純粹從材料的物理特性來研究應用方式,有時為了強化竹的支撐力,會在空心的竹竿裡灌入水泥、強化鋼結
構;亞洲建築師對於竹材則熟悉許多,特別是擁有茶文化以及竹文化的中國、台灣與日本,對於竹建築的思考更能展現其精神性。
2001年,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讓人們看見竹屋與當代建築的融合,不同於清水模建築,竹屋的禪意以自然構建,別有一種寧靜的生命氣息。近年,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 HWCD 運用當代建築思維,以毛竹結合磚房,於揚州完成了一座水上的竹院茶室,詮釋新時代的竹林品茗。

一葉扁舟襯托竹院茶室位在生態公園裡的隱僻脫俗,提升了品茶意境。
一葉扁舟襯托竹院茶室位在生態公園裡的隱僻脫俗,提升了品茶意境。

茶與竹的當代交映

竹院茶室的設計者,同時也是 HWCD 合夥人的中國建築師孫煒表示:「茶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一個相對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品茗更容易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鬆,才能體會茶文化靜心養神的氣韻。」竹生性挺直,虛心有節,提升了品茶的意境,這種精神上的緊密相連、文化上的交相輝映,才是竹建築作為茶室最重要的關鍵。
竹院茶室不在山間,而是位於生態公園裡一座三面環水的小島上。 HWCD 以中國傳統園林的基本元素為主,重新詮釋當代竹院茶室的面貌,光影、微風、湖水,以及竹林意象,帶來了更為豐富的自然旨趣。取自當地的毛竹,實踐了在地性,也讓風、光、湖景等自然元素滿溢茶席居室之間,體現了昔日文人們以天為幕、以竹為境的意義。

風、光與湖景自然元素滿溢在茶席居室之間。
風、光與湖景自然元素滿溢在茶席居室之間。

竹牆內外 心境的收放自如

揚州傳統庭院是以朝內的涼亭組成,形成內部的庭院景觀。竹院茶室以此脈絡,以方形平面佈局為基礎,館內正中央是一座不規則的庭院水池,環繞在外的是親水平台,最外圍的是分隔而成的各個茶室。因此,每一間茶室都享有內、外不同的自然景致,向內是精巧的庭院,向外則有湖邊風光。如此的空間安排,巧妙傳達品茗時心境的收與放。
而大量運用的毛竹則為視覺帶來悠遠層次。高挺的竹子疏密有致地形成竹牆,或為磚房圍籬,或為步道風景,竹子縱橫交錯,掩映間營造視覺的層次效果,對應磚房更有種虛實之間的隱密感,讓人對這實際上線條簡潔的建築本體更為好奇。茶室裡搭配竹編門片,以及竹製用具,展現竹的多元面貌。
竹子與磚材都是具有可持續性的天然材料,磚牆保暖,竹牆通風,減少茶室對於冷、暖氣系統的依賴,且材料上帶有自然的紋理與氣息,與湖景相鄰,更體現了地風水火的自然哲思。現代建築由於結合燈光設計,白天夜裡各具風情。 HWCD 也為竹院茶室的庭院及磚房搭配了相互對應的門燈及地燈,到了夜裡,由內散發的光線透過竹牆掩映,落於湖面展現幽靜之美,打破了古代茶會多於白日舉行的慣例,領人體驗秉燭夜遊品茗的另一種意境。

竹編門片與門牆能通風對流、減少冷暖器系統的依賴。
竹編門片與門牆能通風對流、減少冷暖器系統的依賴。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