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中上場的人機世紀戰, Google 的人工智慧系統 Alphago 以 5 局 4 勝擊敗南韓棋王李世 ,讓代表人類的李世 也不得不讚嘆 Alphago 的精密人工智慧在最複雜棋奕對決中的完美布局策略使他深深陷入苦戰。隨著大數據等科技發展飛快,人工智慧在近年一躍而成矽谷最熱門的題材,Google在2014初以高達 4 億美元(約 120 億台幣)併購了當時才成立 2 年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DeepMind (也是 Alphago 的研發團隊),震撼全球科技業。如今,不論微軟、IBM、蘋果、韓國的三星、中國的百度,都投入了數億美元以上的金額全力發展相關技術。連曾公開反對人工智慧的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都打算和聯合矽谷企業家向一家非盈利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OpenAI 挹注 10 億美元,可見人工智慧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人類 70 年來的科技成果
萌芽至今已 70 年,目前最強的人工智慧系統約有 3-4 歲小孩子的智商, 這可是科學家們花了近 70 年了才有的非凡成就。著名的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 Alan Turning )在 1950 的一篇論文「電腦與智慧」中首次提到人工智慧的概念並設計了有名「圖靈測驗( Turning Test )」- 讓電腦和人類在分開的兩個地方進行一連串的對答,如果電腦能成功的騙過人類而不被其辨別出機器身分,便判定此電腦具有人工智慧。圖靈的概念為人工智慧奠定了基礎,而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在圖靈辭世後,美國人工智慧先驅馬文·閔斯基( Marvin Minsky )及約翰·麥卡錫( John McCarthy )在 1955 年發起了被視為人工智慧起點的「達特茅斯會議」並正式提到「人工智慧」這個名詞。兩人還一同創立了 MIT AI Lab (現稱 CSAIL )——世上第一座專攻人工智慧的實驗室。但受限於當時電腦的運算能力,發展始終緩慢。直到網際網路時代來臨,透過大數據及感測應用,人工智慧在過去 10 年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人工智慧具備「智慧」?
人工智慧系統仍不具備「智慧」有 AI 系統通過了圖靈測試嗎? 2014 年,聊天程序 Eugene Goostman 模擬一位 13 歲男孩並在一次公開的圖靈測驗中,讓 33% 的評委認定其為人類,而被判定具有人工智慧。但因為評委人數只有 30 人且問題過於簡單,仍具有爭議。學界普遍認為,人工智慧目前還處於非常低智能的狀態。
大部分系統只是透過大數據再配合邏輯程式來計算出結果。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為麻省理工學院所設計的 AI 系統 ConceptNet4 測試中發現, AI 系統只有在計算和記憶有優勢,但在推理、文字理解,以及感知領域(圖像辨別,情緒辨識)仍存在著缺陷。 換句話說,人工智慧系統目前仍無法「思考」。 當電腦遇上沒有預先輸入分析過的情境,是無法透過「思考」來自主反應,還需要數十年的研發。
即便 AI 尚不具備「思考」的能力,相關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各領域。 IBM 的超級電腦「華生( Watson )」是最好的例子。它可是目前最「忙碌」的AI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華生不但能為醫生快速提供各種醫療建議及可行性分析、扮演用戶的個人健康顧問,還跨界到金融業為客戶提供專屬的投資分析及數位金融服務。目前已有超過 350 家軟體業者透過華生開發出各式各樣的軟體及服務,再過幾年,可望成為 IBM 最重要的核心事業。
別讓未知恐懼阻撓探索力
AI 在科幻電影小說中,常被設定為「人類終結者」。這到底是因為 AI 真可以發展到超越人類智商的境界亦或是人類的「科學怪人情結( Frankenstein Complex )」─對於人工生物的恐懼在作祟?或許兩者皆是。不過要讓 AI 能模擬人類大腦上百億神經元並處理複雜思考,還需要數十年的研發甚至更久。在這之前,人類會先享受相關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當然,工具無善惡,善惡存人心,發展 AI 的同時,科學家們同時也研究如何規範 AI 以確保技術不會被濫用。別讓未知恐懼阻饒人類的探索力,唯有持續深入研究,才能發展出更多造福人類的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