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THE MASSIV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遷的巨大經濟成本

THE MASSIV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遷的巨大經濟成本

若持續忽視全球暖化,氣候或許將面臨系統臨界點;長期帶來高風險與難以逆轉的後果。

Text_李紹廷/Michael Lee Photo_iStockphoto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20 年風險報告指出,考量事件衝擊與發生可能性評估,在前五大風險中,氣候與環境議題占據 4 項;包含氣候行動失敗、生物多樣性消失、極端氣候與水資源危機。儘管 2015 年由聯合國 195 個成員國簽署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期望能共同減緩全球暖化趨勢;然而目前全球減碳力道微弱,2020 年 11 月美國甚至帶頭完成退出巴黎協定,成為至今唯一退出的國家。
自工業革命後,過去 300 年來全球二氧化碳與溫度的確進入上升軌跡;若不盡早行動,地球未來將面臨氣候系統的「臨界點」,其中某些甚至很難逆轉。全球現在主要措施集中在碳定價制度,希望可以有效延緩暖化趨勢,不然所有人類未來都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成本。

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原因為燃燒化石或碳基燃料,如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燃燒後造成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而排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會在大氣中長久停留。科學發現世紀初排放的碳,到世紀結束時仍有過半停留在大氣層,一部分進入生物圈,其餘多數最終進入海洋深處。
這些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等,吸收從地球往外射出的溫暖輻射量能力,大於射入的熱輻射;選擇性的吸收作用猶如毯子捕捉身體熱量保暖般。溫室氣體聚積在大氣層中濃度升高,導致海洋與陸地表面溫度上升。暖化藉著回饋效應放大,包括在大氣層、海洋、冰層與生物系統,陸續改變氣候如溫度、降雨、風力、雲量、雨量等特徵。回饋效應如冰層融化,白色冰面減少而藍色海面增加。深色海面對入射陽光之吸收率高達九成,反射率僅一成,形成有利於吸收熱量的環境與機制。

二氧化碳與溫度上升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報告,過去 30 年地表可能是 1,400 年來最暖的 30 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濃度至少為過去 80 萬年以來最高水準;一百年來來全球海平面也上升約 20 公分。自 1950 年以來,科學家已觀察到許多極端氣候,包括寒冷的天氣減少、炎熱的天氣更常見。在歐亞澳等地,熱浪發生頻率日益頻繁,同時更多陸地區域出現暴雨等情況。
約第一次西方工業革命前(175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 280ppm(百萬分點濃度 parts per million),目前已升高到 415ppm。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遠超過過去 80 萬年水準,且主要上升趨勢始於 1950 年後。若觀察近百年二氧化碳排放趨勢,1900 年至 2010 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平均成長 2.6%,全球氣溫也平均上升約攝氏 0.8度。
儘管科學家預期現代科技可減少排碳量,未來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長率可下降至 1.2%;但到 2100 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仍將升高到 700 至 900ppm,將造成全球平均升溫攝氏 3 到 5 度。部分科學家認為,當全球增溫超過攝氏 3 度將面臨嚴重的臨界點,屆時也可能有兩成至 35% 的物種注定滅絕。因此巴黎協議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攝氏 2 度之內;若干科學家甚至主張攝氏 1.5 度以內。

地球氣候系統的臨界點

想像坐在獨木舟上,若往某一側傾斜到臨界點後,獨木舟將會翻覆;地球氣候也可能因為氣候變遷而跨越其臨界點。目前科學家討論有三種氣候臨界點,包括:大型冰層崩塌、海洋環流改變、暖化造成更嚴重的回饋過程。
冰層崩潰包括格陵蘭冰層(Greenland Ice Sheet)與西南極冰層(West Antarctic Ice Sheet);將造成海岸旁的都市人口必須遷移。例如格陵蘭冰層涵蓋 170 萬平方公里,面積大約等於西歐,厚度約 2,000 公尺,整體大小僅次於南極冰層。若整個格陵蘭冰層融解,相當於 290 萬立方公里冰塊溶解,或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 7 公尺。據學者統計,中印美三個人口大國有約 5%-10% 居住在海拔低於 10 公尺的危險區。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指出若全球溫度上升攝氏 2 度,格陵蘭冰層僅縮小 4%;上升至 5 度則融解約 15%;但若一旦上升達攝氏 6 度,冰層則完全融化。一旦格陵蘭冰層全部融解,屆時地球溫度就算下滑 3 度,冰層才會慢慢開始恢復;即使地球回到大約暖化 1 度的水準,其冰層也僅恢復目前的 20%。冰層崩塌為科學家擔心的不穩定狀態標準案例,顯示動態系統越過了臨界點後,冰層將進入完全不穩定狀態,屆時需付出更大的成本才有機會逆轉。
第二個臨界點為洋流的變化,尤其是俗稱墨西哥灣流的大西洋溫鹽環流(Atlantic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墨西哥灣流已穩定了數千年,穩定的把溫暖的表面洋流帶到北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比同緯度地區溫暖。例如蘇格蘭溫度比起俄羅斯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溫暖了約攝氏 12 度。
若世界溫度持續上升,墨西哥灣流將受到干擾,因高緯度地區溫度與降雨量增加後,導致密度較低的淡水含量上升;海洋表水層密度下降,表水層的下降過程速度變慢進而使洋流速度變慢。這種干擾過程會使北大西洋溫度下降,使北歐與英國等地進入酷寒世界。
第三個問題是氣候、生物圈與碳循環之間的反饋作用(Feedback Interaction)。例如暖化會造成儲存在海洋沉積物(Sediment)與永凍層土地(Permafrost)裡的甲烷釋出;巨量甲烷以甲烷水合物形式儲存在冰晶中。甲烷為更強大的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危害每公斤高於二氧化碳 28 倍;但目前學界對於釋出的時機仍未有標準答案。

碳定價將為主要措施

為了壓低溫室氣體濃度,減少排放是一種可行方式。目前全球推出碳定價機制,企業與個人燃燒化石燃料,必須支付跟所排放二氧化碳成比例的額外成本。目前國際上有兩種定價方式,一種是課徵「碳稅(Carbon Tax)」,根據排放數量徵收;另一種「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或碳交易制度,設定總排放量後,企業可以付費取得排碳許可證,甚至可買賣許可證,透過市場機制為碳定價。實務上碳稅稅率穩定,但排放量起伏;碳交易制度則使排放量穩定,價格則易波動。
但根據世界銀行 2020 年報告,全球碳定價制度僅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22%,或 120 億噸二氧化碳,顯示各國努力程度不足。目前全球有 61 項碳定價機制,其中 30 項為課徵碳稅、31 項為碳交易制度。儘管碳價在許多國家不斷提高,但 IMF 統計全球平均碳價僅每 2 美元/噸二氧化碳。世界銀行則預估碳價理應達每噸 40 至 80 美元才可實現巴黎協定,2030 年前甚至必須達 50 至 100 美元/噸二氧化碳。

經濟成本與外部性

目前學界認為若需達成國際氣候目標(溫度上升攝氏 2 度以內),每年需花費 1% 至 2% 世界所得,且此預估建立在各國通力合作基礎上。若僅一半的國家遵守排碳目標,不僅目標必須上調到攝氏 4 度,且成本將急速驟增。若排碳量持續按照過往軌跡上升,經濟學家估計未來影響經濟產出達 5%,也有經濟學家估計 2100 年氣候變遷將減少全球產出達兩成以上。
燃燒化石燃料是一種外部性(Externality)或搭便車心態,因為排碳的企業或個人沒有為此特權付出代價,受到傷害的一方也沒有獲得補償。經濟學的自由放任或那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皆無法有效應付有害的外部性。美國第 46 任總統當選人拜登 ( Joe Biden ) 也在 12 月中宣布,美國將重新加入巴黎協議,正視氣候危機。儘管短期內我們可能依然感受不到暖化對生活的顯著影響,但長期忽略氣候變遷,將造成高風險、甚至難以逆轉的後果;世人應提早正視暖化後續引發之風險,而不是把風險遞延到下一代。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