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WEWORK CEO-SANDEEP MATHRANI

豐富地產經歷,希冀帶領品牌締造佳績

WEWORK CEO-SANDEEP MATHRANI 豐富地產經歷,希冀帶領品牌締造佳績

全球最大共享工作空間公司 WeWork 在歷經 2019 年的風雨飄搖後,於今 2020 年 2 月正式宣布由擁有豐富房地產經歷的 Sandeep Mathrani 接任執行長,並希冀在執行董事長 Marcelo Claure 與 Sandeep Mathrani 的聯手合作下,一同帶領 WeWork 突破困境,締造品牌佳績。

Text_Lilias Lee Photo_WeWork、達志影像

原 WeWork 的母公司 We Company 可望在 2019 年底前完成上市計畫,成為當年僅次於 Uber 的第二大 IPO(Initial Public Oering 首次公開募股),但由於持續的虧損與外界的質疑,迫使 We Company 在 2019 年九月暫停上市計畫。而在歷經創辦人兼執行長 Adam Neumann 的下台風波後,WeWork 最大外部股東日本軟銀集團(SoBank Group Corp.),則在 2019 年十月同意挹注資金協助 WeWork 重整,並由軟銀高階主管 Marcelo Claure 接任執行董事長,而 Sandeep Mathrani 便是由 Marcelo Claure 親自聘請來的救援大將。

WeWork 新加坡 Suntec Tower 5 以挑高格局和客廳化的會客空間,營造像家一般輕鬆愉悅的工作氛圍。
WeWork 新加坡 Suntec Tower 5 以挑高格局和客廳化的會客空間,營造像家一般輕鬆愉悅的工作氛圍。

期待敗部復活重啟優勢

過去曾成功率領全美第二大不動產公司 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 敗部復活的 Sandeep Mathrani,在 2009 年 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 宣布破產,成為美國房地產業史上最大宗破產個案後,Sandeep Mathrani 隨即在 2010 年走馬上任接手執行長一職,並且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重組公司資本、裁撤虧損單位,成功改革 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並 在 2018 年時以 150 億美金的價格,將其出售給房地產公司 Brookfield Property Partners。
而他也在併購案後,接續擔任 Brookfield Property Partners 零售部門的首席執行長。而在更早之前,Sandeep Mathrani 也曾擔任房產公司 Vornado Realty Trust 總裁,以及紐約房地產開發商 Forest City Ratner 的執行副總裁。除了在房地產和零售業擁有豐富的工作資歷,其實 Sandeep Mathrani 還曾引領投資共享工作空間公司 Industrious,因此對共享工作空間也有著高度的營運遠見。
相較於過去 Adam Neumann 所立下的新創科技公司路線,隨著 Sandeep Mathrani 的加入,WeWork 似乎也直接宣告了將更加著重房地產業務的操作整合,以求開源節流,從根本處來改革公司體質。在房地產界擁有豐富人脈資源與協商經驗的 Sandeep Mathrani,在接手 WeWork 執行長後,也開始直接參與和建築業主間的商談,以協商出最佳的合作方案。Sandeep Mathrani 在今年六月接受美國 CNBA 電視訪問時便表示,自 2019 年秋季以來,軟銀( SoBank )已向 WeWork 提供了約 55 億美元的流動資金,使 得 WeWork 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新階段的運營與組織調整,而 WeWork 當前也已透過租賃資產獲得營運改善,並且期望在 2021 年時實現盈利目標。 而 Sandeep Mathrani 另一項寶貴資歷─零售業營運,在此刻也成為重塑 WeWork 的另一項有利要素,畢竟零售業最大的獲利模式便是讓顧客一再回流,讓 WeWork 與會員締結長期而友善的關係,以會員服務為首要的營運方針,也將以更全面的方式落實在全球 WeWork 共享工作據點裡。

以台灣的山海森林為設計靈感的 WeWork 台北,不僅工作空間裡滿是綠意,玻璃牆外也是一片綠意盎然。
以台灣的山海森林為設計靈感的 WeWork 台北,不僅工作空間裡滿是綠意,玻璃牆外也是一片綠意盎然。

WeWork 的現在進行式

在經過大規模裁員,同時出售 Teem、The Wing 等多項非核心業務後,現階段的 WeWork,將更全力專注於共享工作空間這項主軸業務的發展。根據 WeWork 所發布的 2020 年第一季度報告,WeWork 目前已在全球 38 個國家、共 149 個城市,建立有 828 個共享工作空間服務據點,並擁有超過 693,000 名會員。比較特別的是其企業會員的顯著增長,目前 WeWork 全球的企業會員比例已提升至 45%,尤其在今年二到四月間,大中華區的企業進駐數更直接呈現倍數成長,像是電商、物聯網、線上學習網站等網路企業,都在疫情間大大擴充工作座位數。
由於亞太地區擁有全球最多的青年人口與勞動人口,加上亞洲地區的創新產業發展依舊在浪頭上,因此亞洲,尤其大中華地區在近幾年都 是 WeWork 十分注重的發展區塊。在 2016 年開展大中華地區業務的 WeWork,除了協助在地企業國際化、積極謀合國際企業入駐的整合運作模式,更藉由多元合作、多元互惠,來增加企業入駐誘因。 WeWork 同時也以客製化方案、協助聯繫人才等服務,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
當然靈活有彈性的工作空間、迷人的空間設計,一直是 WeWork 提振工作效率、帶動上班熱情的基本配套。像是在 2019 年 11 月開幕的 WeWork 台北,便直接以八層樓、充滿自然綠意的共享工作空間而備受矚目。位於信義區松仁路上的 WeWork 台北,是 WeWork 入駐台灣的第一個據點,包含雲端智慧機器人運營商達闥科技(CloudMinds),以及將 VR 技術應用於醫療臨床模擬訓練的肯狄科研(Medical Augmented Intelligence,MAI)等,都是進駐 WeWork 台北的工作團隊。WeWork 台北在空間設計上特別強調人與自然間的關係,並且將台灣的山、海洋、森林等大自然元素融入設計中,讓每個樓層的工作空間都顯得生機盎然、朝氣蓬勃。 而 WeWork 創新的工作空間,也獲得入駐團隊的正向回饋,像是肯狄科研(MAI)創辦人張嘉斌便表示,來到 WeWork 後,同仁的創造力和共創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WeWork 台北除了各式工作座位、會議空間,同時也配備有客廳、飲料吧檯、足球遊戲機等讓會員放鬆休閒。
WeWork 台北除了各式工作座位、會議空間,同時也配備有客廳、飲料吧檯、足球遊戲機等讓會員放鬆休閒。

疫後輻射型辦公成趨勢

21 世紀初興起的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以「共同工作」的模式,讓工作空間成為社群平台,方便所有工作者共享資源、締結合作,透過社群聚集的力量,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在 2010 年成立的 WeWork,不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共享工作空間公司,除了服務個人工作者、新創公司、中小企業,WeWork 也有許多客戶是來自全球前五百大企業,包含 Microso、Visa、Samsung 等都是 WeWork 的會員客戶。並且在 WeWork 的會員中,有至少超過 70% 的會員相互之間有過業務合作。
在這次疫情高峰期間,全球共享工作空間的營運雖然也大受波及,但在後疫情時代,隨著各國逐步恢復工商運作,共享工作空間反而因為可靈活運用的辦公室空間,能提供更有安全距離的工作狀態,而成為在家工作與回公司上班間的折衷選項,並且這個看似過渡期的折衷選項,已逐漸被視為未來將穩定成長的輻射型(Hub-and-Spoke)工作模式─以總公司為軸心,向各地共享工作據點形成遠距輻射網絡的新企業工作型態。
同樣是遠距工作,但在家工作容易因為生活與工作界線模糊,以及缺乏社交環境和支持體系,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並導致更大的身心壓力,因此分布在各城市的共享工作空間,在後疫情時代開始成為企業打造遠距工作據點的最佳合作夥伴。Sandeep Mathrani 也特別提到,面對疫情,需要的是更多的工作空間,而不是更少的工作空間。除了企業總部,靠近員工住家、能有效縮減通勤時間的工作據點,已是現在許多企業的需求。在今年四月時,WeWork 除了針對疫情中的工作空間安全與改裝,發表了《Moving Forward Together》報告,也在當月直接投入數千萬美元資金,進行全球各據點改裝工程,來幫人們恢復工作做準備。
Sandeep Mathrani 也表示,雖然共享工作空間看似一樣把人聚集在大樓內,但 WeWork 除了有 40% 的據點位於低樓層,無須搭乘電梯,再者 WeWork 所擁有的寬敞、可靈活重組的辦公空間,也在這時發揮優勢,包含提供交錯式座位、增加緩衝區等,都讓企業員工得以享有更受保護的社交、辦公距離。為了優化空間空氣品質,WeWork 也已經和全球著名的工程諮詢公司 Arup 合作,加強空間 HVAC 通風設計改裝,確保各空間享有新鮮循環空氣。除此之外,WeWork 也全面加強各據點的清潔消毒頻率和範圍,並提供口罩、手套與非接觸式洗手液等防護用品供會員使用。各據點在服務台、電梯前,也都設置有地面社交距離標示,以提醒會員確保個人安全空間。
重整企業本身已是一件非常高難度的事,在疫情中重整,更讓難度大增。WeWork 在開源節流的同時,也大力提供更安全友善的共享空間,來為疫後發展預做準備,雖然疫情增加了公司改革的困境,但也轉而透出新的曙光,接下來,Marcelo Claure、Sandeep Mathrani,以及持續就位的新管理人事佈局,是能否帶領 WeWork 成功翻轉局勢,令人期待。

WeWork 香港 Tower 535,在空間設計上特別加入了香港電影與飲茶文化風情。
WeWork 香港 Tower 535,在空間設計上特別加入了香港電影與飲茶文化風情。
充滿綠意的 WeWork 紐約 85 Broad Street 空間。
充滿綠意的 WeWork 紐約 85 Broad Street 空間。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