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London, The world 's most Cosmopolitan City

倫敦:無可取代的全球之星

London, The world 's most Cosmopolitan City 倫敦:無可取代的全球之星

在脫歐風波暫時平息後,身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倫敦未來將何去何從?

Text / 陳柏愷 Kai Chen Photo / shutterstock 2022.12.04

在 2016 年 6 月 23 日過半的英國人民以手中的選票決定離開歐盟後,英國和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近年罕見的風暴──英鎊在接下來的兩週內對美元重挫 13% ,創下 21 年來的新低,數家大型基金宣布暫停贖回旗下的英國房產基金,凍結高達7千多億台幣資產,全球股市在數天之內損失了 30 兆美金的市值⋯⋯。英國的脫歐決定,不僅帶來全球金融市場的完美風暴,也彷彿象徵了英國及首都倫敦邊緣化的開始。雖然,英國的經濟在脫歐公投之後依然穩健,全球金融市場在短暫的震盪之後也恢復了平靜,但在脫歐之後,身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倫敦將走向何方?

無可取代的國際都會

從公元 100 年羅馬帝國將倫敦定為不列顛尼亞行省的首府時,倫敦便成為英格蘭的政經中心。在之後的兩千年,倫敦歷經數次戰火,大火和瘟疫的洗禮,在 1831 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接下來的一百年內,倫敦見證了大英帝國綜橫全球的榮耀,一直到 1925 年,倫敦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即使整個城市在二戰中飽受戰火摧殘,憑藉著英國人的韌性,倫敦在 1948 年於斷垣殘壁中主辦了二戰後首屆的奧運會,更在 2012 年成為全球舉辦過夏季奧運最多的城市。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大量的海外移民使得倫敦人口在去年成長到 870 多萬人,成為歐盟中最大城市,倫敦地區居民數即占了全英國人口的 12.5% 。
倫敦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會,每 3 位倫敦居民中就有超過 1 位( 37% )是在其他國家出生的外來移民,在大倫敦地區內使用的語言便超過 300 種。 2016 年 6 月,巴基斯移民後第二代、公車司機之子的薩迪·柯汗 Sadiq Khan )擊敗金融大亨之子的保守黨議員對手,成為倫敦史上第一位回教徒市長。由此可見,倫敦人對文化、宗教及種族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開放程度。外來移民和多元文化也為倫敦帶來飲食文化上的改變,目前倫敦有將近2萬8千多家餐廳,與美食之都的巴黎不相上下。這些異國風味美食,讓倫敦人的飲食不再只是單調的炸魚薯條( Fish and Chips )。
倫敦亦為全球文化教育重鎮和觀光中心,在 2014 年吸引超過 1 千 7 百萬的外國旅客,全球城市中僅次於香港,在當年創造了將近 5 千 8 百億台幣的觀光收入(全台灣同年觀光收支則是 7 千 5 百億)。倫敦有超過 40 所大學,高等教育機構密集領先全歐,倫敦藝文界的人文薈萃自然不在話下。英國 18 世紀著名文學家塞繆爾·詹森( Samuel Johnson, 著名的約翰遜字典的作者)便說過:「任何有文化的人都不會願意離開倫敦。不,先生,當一個人厭煩倫敦,他便厭煩人生;在倫敦,一切人生所需均應有盡有。」

倫敦的變與不變

倫敦首屈一指的國際都會地位,並非近年國際化潮流的才造就的。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在許多都市發展計畫和大眾交通的建設都是獨步全球。早在 1863 年時,倫敦便開始運行全世界第一個地下鐵系統,開幕當日即有 4 萬名乘客搭乘該路線。到了 1880 年,擴張後的地鐵系統每年運載乘客高達 4 千萬。今日的 Tube (因地鐵隧道的形狀,倫敦人簡稱地鐵系統為" Tube ")每年運載超過 13 億乘客,將近全中國人口數量,地鐵系統總長度 402 公里,超過台灣南北長度。倫敦也有5個國際機場,可直達全球超過 300 個城市。以城市機場系統而言,倫敦不止有全歐洲最繁忙的機場,也是全球國際交通量最高的機場。
倫敦優越的公共建設和高等教育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在倫敦設點營業,尤其是蓬勃發展的金融服務業。超過 480 家海外銀行在倫敦設有據點,為全世界海外銀行最多的城市。大倫敦地區有超過 36 萬人從事金融服務業,占了全英國金融業就業人數的 1/3 。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年成交量亦是全歐洲最大,其 1.9 兆英鎊的年交易量在全球僅次於紐約證交所和那斯達克,也是歐洲第2大泛歐交易所 Euronext 的 1.4 倍。除了與紐約不遑多讓的金融業外,有超過一半的英國前一百大上市企業,和超過 1/5 的歐洲五百強公司企業總部均設在倫敦,有 75% 的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亦在倫敦設有據點。倫敦得天獨厚的商業條件和地理位置也讓她成為全球億萬富豪群聚之地。根據瑞士銀行的統計, 2015 年有 43 位身價超過 10 億美金的富豪定居倫敦,僅次於紐約的 103 位。
雖然脫歐風暴一度讓投資人對倫敦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外國企業在脫歐公投之後卻趁英鎊重挫大舉出手併購英國企業,總共收購了 60 家,總值高達 345 億美金的公司。相較於公投之前全年僅有 43 億,許多外國企業反而更加看好未來英國及倫敦的前景。美國著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史蒂夫·科恩( Steve Cohen )也在脫歐之後加倍擴張自己家族在倫敦的管理基金。雖然英國和歐洲的政治環境不斷變化,但一直不變的是倫敦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016 年 9 月 2 日,倫敦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紀念儀式,在泰晤士河舉辦火燒木製城市模型活動,重現 350 年前的倫敦大火。那場從一家小麵包店開始的大火燒毀逾1.3萬戶房屋及 87 座教堂,讓全城 8 萬人口中的 7 萬居民無家可歸。但歷史終究見證了倫敦重建與重生的能力,在英國和這個偉大城市的歷史上,脫歐危機也會是另一個復甦的契機。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