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The Financial Crisis 10 Years On

金融海嘯十年回顧

The Financial Crisis 10 Years On 金融海嘯十年回顧

10 年過去了,全球股債市表現良好,未來是否如聯準會主席葉倫所說, 有生之年不會再發生金融危機?

Text/李紹廷,Michael Lee Photo/iStockphoto

2017 年 6 月底,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於英國國家學術院發表演說時指稱,由於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銀行體系的改革,她堅信在大家「有生之年」內金融海嘯不會再度發生。金融海嘯 10 年過去了,股票、 匯率、原物料、債券與衍生性商品等重要金融市場有何變化?這 10 年金融市場所造成的變化,是否如葉倫所預期,未來金融危機在「有生之年」從此消失?

美國股市表現仍為全球第一,民生用品表現良好

儘管 2008 年金融海嘯濫觴於美國房地產泡沫,近 10 年美國股市仍為全球主要股市中的領頭羊。從 2007 年底至 2017 年 9 月初為止,美國標準普爾 500 年化複合報酬率為 5.4% ;代表美國科技類股的那斯達克與費城半導體指數分別為 9.3% 與 10.6% ;同期 MSCI 世界指數報酬僅 2.2%。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如 MSCI 歐洲 10 年年化複合報酬率 2.8%,略優於平均;日本東證僅 0.9%,新興市場如 MSCI 中國指數(-0.3%)與 MSCI 新興市場 (-1.2%)則仍未回到海嘯前水準。若再觀察標普 500 的產業分類,表現最好的產業與民生用品息息相關,包括民生必需消費品、非必須消費品與民生健保,3 個產業 10 年年化報酬率皆超過 10%;科技 9.7%位居第四;表現最差為能源與金融,報酬率分別為 1.4% 與 0.3%。 原物料與匯率市場表現與股市類似,美元指數 10 年升值 20%;由於歐洲經濟仍有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問題,英鎊與歐元兌美元相較 2007 年底下滑 34% 與 18%;日圓與人民幣兌美元 10 年來則分別升值 2% 與 12%。原物料方面,民生必需品的食物類商品仍維持每年約 1.8% 成長,10 年合計成長 20% ;但工業用原物料與能源則仍未回到海嘯前水準,相較 10 年前下滑約 19% 與 33%。與原物料高度相關的波羅地海指數,不論是散裝、海峽型或巴拿馬型指數,如今相較 10 年前大幅減少超過 8 成。

高收益債實為表現最佳資產

根據彭博社統計,過去 10 年來成長最多的實為高收益債,不論是歐洲或美國的高收益債指數,漲幅皆超過美股標普 500 指數,歐洲與美國高收益債 指數 10 年年化報酬率高達 9.1%與 7.9%,美國國債指數報酬率也有 3.4%,還高於 MSCI 世界股票指數的 2.2%。數據顯示金融海嘯以來,全球政府透過量化寬鬆刺激經濟,然而,不僅多數貨幣未進入實體經濟,反而造成金融資產價格上漲,以及債務持續擴大。例如去年底國際貨幣基金(IMF) 研究報告表示,全球債務規模已達 152 兆美元,約為 113 個樣本國家 GDP 的 225%,自 2007 年的 200% 持續上升。經濟成長較快的中國也持續依賴刺激措施以達成成長目標,私部門債務佔 GDP 比重從 2007 年的 95% 大幅成長至 175%,2016 年底公私部門債務合計佔 GDP 約 235%,預期到 2022 年將超過 290%。企業以債養債,但持續增加的債務已削弱企業償債能力,IMF 在今年四月中指出,美國 S&P500 指數公司的利息保證倍數(息前稅前盈餘/利息支出)跌破 5.5 倍,接近 2009 年的 5 倍水準。

監管趨嚴,但川普欲放寬金融業管制

2008 年以來,監管當局推出如《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與《巴賽爾協定III/Basel III Accord》等,前者用意為改善超級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情況、保護消費者免於金融詐欺、採納《伏克爾規則/Volcker Rule》以限制銀行從事投機性交易,後者目的為提高銀行資本與流動性等。過去 10 年美國政府也積極對金融業者開罰,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與金融時報統計,過去 10 年全球金融業罰款高達 3,000 億美元,在美國的銀行業者就達 1,500 億美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由於監管趨嚴,2016 年底全球衍生性商品名目本金相較 2007 年底減少。2007 年衍生性商品名目本金高達 586 兆美元,為當時全球 GDP10 倍; 2016 年底名目本金則為 483 兆美元,為全球 GDP6.4倍。若觀察市值,全球衍生性商品市值則仍維持約 15 兆美元至 20 兆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衍生性商品多仍屬場外交易,實際市值統計缺乏透明度,由於影響金融業淨值數龐大,監理機關也不敢妄將場外交易改為集中市場買賣。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為實現其競選政見,目前正著手積極鬆綁金融管制。今年二月,川普簽屬行政命令,令財政部重新檢討《陶德法蘭克法案》部分法案,目標是讓美國銀行業更易貸出資金予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以及放寬伏克爾法則讓投資銀行提供市場更多流動性。6 月初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大幅反轉《陶德法蘭克法案》的金融選擇法,並提交參議院表決。7 月初,川普又提名曾任財政部官員的私募基金經理人奎爾斯(Randal Quarles),出任聯準會負責金融監管的副主席。 奎爾斯過去曾對金融海嘯後金融監管作法多所批評,因此被認為是對銀行業友善的人選。此外,目前川普身邊的高盛幫(Goldman Sachs Alumni) 成員包括美國財政部部長米努勤(Steven Mnuchin)、財政部副部長唐納文(Jim Donovan),與未來可能成為聯準會主席、現為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寇恩(Gary Cohn)等人。今年 8 月底在美國傑克森洞(Jackson Hole)舉辦的央行年會,葉倫與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皆指出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葉倫認為若要撤回 2008 後的改革措施,應「小幅度」的撤回,德拉吉則表示,目前全球主要央行仍以貨幣寬鬆支持經濟,若此時鬆綁金融監管會特別危險。

景氣循環、人性的恐懼與貪婪永遠不變

2008 年金融海嘯的 80 年前有 1929 年經濟大蕭條,再約 70 年前有 1857 年的 世界經濟危機(肇因於生產過剩)。若以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標準,檢視葉倫所說的「有生之年不會再見」說法,世界級的金融危機發生頻率確實較低。但過去數十年全球仍出現大大小小的危機,例如 1973 年石油危機、1987 年黑色星期一、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 年科技泡沫、2011 年歐債危機等等。金融海嘯 10 年過去了,實體經濟仍欲振乏力、量化寬鬆導致 資金遊走尋找機會以及全球債務激升、川普又欲鬆綁金融管制,或許未來金融危機的發生頻率因此上升。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若觀察金融史會發現「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不論是景氣循環、或是人性的貪婪與恐懼(Greed and Fear)仍永遠在天秤之間擺盪。 金融危機後,全球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表面上避免了系統性危機,但過去 10 年來四大央行(美、歐、中、日)資產負債表從 2007 年底 6.4 兆美元,增加約 13 兆美元至如今 19.4 兆美元,全球存款戶 10 年利息收入被零息政策 (ZIRP-Zero Interest-Rate Policy)沒收。未來在歐美央行縮表過程中,財政或財務脆弱的國家、產業、公司將首當其衝,債務較高的公司在去槓 桿過程中可能因利率提升而導致清算或以債換股,長期債券投資人也或許面臨利率上升帶來的大幅資本利損。金融危機10年後,全球經濟仍未走出量化寬鬆帶來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投資人仍需如履薄冰、不可掉以輕心。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